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:涠洲岛、香港海下湾、吐露海峡。
特征:珊瑚骼叶板状,边缘向上方皱折,甚至卷成圆筒形。珊瑚杯多数是矮半球形,直径约2mm(少数珊瑚杯因融合或钻孔生物造成的大杯直径大于2.5mm,属非正常范围)。隔片18个,小杯只有12个隔片。隔片狭,边缘有细齿,两侧有细颗粒。杯窝深,轴柱不突出,圆或卵圆形。由扭曲的小板或小结节状的小梁组成疏松海绵状轴柱。共骨上有尖刺或小齿。
生活时灰褐色。
特征:珊瑚骼叶板状,边缘向上方皱折,甚至卷成圆筒形。珊瑚杯多数是矮半球形,直径约2mm(少数珊瑚杯因融合或钻孔生物造成的大杯直径大于2.5mm,属非正常范围)。隔片18个,小杯只有12个隔片。隔片狭,边缘有细齿,两侧有细颗粒。杯窝深,轴柱不突出,圆或卵圆形。由扭曲的小板或小结节状的小梁组成疏松海绵状轴柱。共骨上有尖刺或小齿。
生活时灰褐色。
国外分布
红海,索马里沿岸,马尔代夫,澳大利亚,马纳尔湾,加罗林群岛,马绍尔群岛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注释:该种的同物异名相当复杂,而且不统一,Veron和Pichon(1980,p.386)认为Turbinaria tubifera Bernard,Turbinaria venusta Bernard,Turbinaria crassa Bernard和TurbinariaspeczosaBernard是本种的同物异名。又Scheer和Pillai(1983,p.176)认为Turbinaria aspera Bernard,MadreDora incrustansForskal,Turbinaria conica Klunzinger,TurbinariaehrenbergiMarenzeller和TurbinariatenuisMarenzeller亦是本种的同物异名。